推進社會邊界的邊緣想像:《我們不能是朋友》
序:我們眼中的浪漫與矛盾
我們不去談那些「悖德」,不代表不存在。
小時候的床邊故事裡,王子與公主的相遇總是以「Happily ever after」作為結尾,許多戀愛喜劇更是照著這樣的公式編排演出。但是,長大後的我們漸漸曉得——人與人的情感並不是中英雙語附插圖的童話繪本,再浪漫的求婚也需要在「互動情境」裡思考,才能判斷對方究竟是不是恐怖情人?保守價值的要求:譬如守貞v.s.性行為的辯論,也隨著大眾的討論、與媒體的播送逐漸推進。
以下評論有雷,請謹慎觀看。
|交往與分手的距離:我們都沒有錯,錯在不聽人話
「我保證⋯⋯你只要專心做好我的黎太太,其他什麼都不用想。」
關係的問題從來不是想太多,而是從來也不想。直到有人點醒,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為了對方的理想、對方想要的生活,就必須150元過一餐、甚至還要低頭用一夜情來換得800萬。「我」,怎麼活得那麼累啊。
|「君生我未生」的遺憾與追求
褚克桓走進周惟惟的生活,是偶然、也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結果。因為認識周惟惟,選擇結束十年感情的他——雖然有劉以豪演員本身的顏值、與氣場加持——但說實話,褚克桓也是個恐怖情人呀。
「你追不到就不要追嘛,沒看過像你這麼執著的人欸。」——韓可菲。
囚禁他人、用800萬來做性交易——褚克桓的行為在任何人眼中,應該都不算是什麼正人君子。然而,他的追求知所進退,在邊界上推進與遊走——讓周惟惟在面對前男友黎皓一時能大膽地說:「我在別人面前,從來沒有說過一句你的壞話。」
什麼是能追求/與不能追求的界線?若是愛上一個和他人論及婚嫁的對象,我們就必須抗拒內心嗎?已有婚約卻不想婚的人,可以選擇別人嗎?公民科曾學過的「機會成本」,課本上的例子往往「生意」的數值——譬如選擇賣饅頭、就不能賣高價位的手工麵包——然而,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安穩的生活,與面對容易遭人譴責的選擇,我們該怎麼抉擇?
「好可惜,我太晚認識你了。」——褚克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結語:我們不是我們,我們還是我們
這樣的難題,當然不只有古詩有描述。1944年張愛玲筆下的「紅玫瑰」王嬌蕊與佟振保更是如此,王嬌蕊甚至是在王太太的「身份」裡愛上了佟振保。但無論是婚姻關係、愛侶關係、或是(誠如本劇所說的)好朋友關係,關係內外的「溝通」都比關係本身叫什麼來得重要:我們之所以為我們,是需要雙方認可、而無法強迫的。
《我們不能是朋友》以偶像劇唯美的鏡頭,用「悖德」推進社會的邊緣想像,告訴我們關係裡的「我們」如何崩壞與形塑。
👉原文出處:【方格子】家安老師|推進社會邊界的邊緣想像:《我們不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