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行為都是大人餵養出來的!無效獎勵反會害了孩子,6原則教小孩學會自律!

1 / 1

小孩總是叫不動、講不聽、罵不怕?要獎勵的胃口愈來愈大?教育心理學專家提醒,錯誤的獎懲方式,是會有副作用的,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小孩也可能愈來愈被動,甚至會讓小孩恐懼、自卑。父母還是得多著力在教小孩學會「自我控制」,而不是總想著該如何控制小孩。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shutterstock/達志)

愈來愈多父母重視教養,費心管教小孩,獎懲方法也五花八門,希望小孩養成良好的習慣、改掉不當的行為,但,效果卻常常不如預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錯方法了,讓獎懲淪為威脅利誘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長期研究學習動機、自我肯定、他人評價等議題,他直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獎懲做好確實不容易,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對小孩的影響力,跳脫出日常互動中的種種情緒。

 

「其實小孩的不良行為,常常是大人無意識中『餵養』出來的,例如,買不到玩具會哭鬧,這起初是小孩的本能,並不算錯,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有些小孩不會繼續哭鬧吵著要買玩具,有些則會,甚至更激烈,這就是因為每個家庭的教養方法不一樣。」

有些父母,即使小孩哭鬧,也不會因而買玩具;有些家長則會屈服,想打發掉這惱人的情緒。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小孩的所有行為,都是大人『餵養』出來的

劉政宏說,就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當小孩知道「哭鬧可以得到玩具」,其哭鬧的行為就會被「增強」;相反的,如果大人先跟小孩說明,以後用哭鬧的也無法得到玩具,然後堅持住,雖然一開始小孩可能更激烈哭鬧,但久了以後,哭鬧行為就會淡掉、被「削弱」。

同樣的,小孩總是要獎賞、要禮物才有好表現,也會成為習慣。父母若能意識到「小孩的行為,都是大人養出來的」,當小孩有負向行為時,就能比較心平氣和的面對。

劉政宏建議,父母得先把教養的大方向想清楚,再來思考獎懲的目的與作法。比方說,假若期待小孩自信快樂,那在懲罰時,就要避免太過貶損,以免破壞親子關係,又可能讓小孩恐懼、甚至自卑;如果希望小孩自律負責,那就得盡量把獎勵的層次,從酬賞外在行為,提升到鼓勵內在特質。

在網路上被粉絲暱稱為「大樹老師」的資深幼教老師趙崇甫說,傳統的獎懲方法,多少都有「控制小孩」的意味,小孩的行為舉止,可能是害怕處罰、或希望得到獎勵,都屬於外在動機;但其實,應該把目標放在小孩「控制自己」,思考如何提升小孩的內在動機,才是長遠之道。

若想找出取代傳統獎懲的教養方法,不妨試著從以下六個原則來思考:

 

原則1:瞭解小孩「表面行為」背後的原因,陪著小孩找出因應之道,真正解決問題

當小孩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得先瞭解原因。大樹老師舉例,一、兩歲的小孩很愛玩插頭,這個表面行為的背後,有其發展需求,這階段的小孩就是很喜歡把東西塞到縫隙中,因為正在練習運用手指的小肌肉、練習手眼協調等等,也因為幼兒就是對身邊事物都很有興趣、愛探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時候,大人如果處罰,甚至打罵,小孩只知道『父母不希望我去碰插頭』,但還是很好奇,可能會偷偷摸摸去碰;到了三、四歲之後,可能就開始說謊,問題更複雜。」

大樹老師說,父母該做的,是瞭解原因,並找出方法解決。以玩插頭為例,可以想替代的物品給小孩玩,例如讓小孩投錢到存錢筒中、把卡片把皮夾中拿出來又插回去等等,萬一還不行,也可以給小孩玩沒接電的延長線,滿足他想要插插頭的慾望

對大一點的小孩也是如此,以小學階段最容易碰到的課業問題為例,教書已十餘年的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觀察,許多父母習慣用命令跟威權,例如會跟小孩說:「這次沒考到80分就沒收手機!」但這其實效果有限,小孩可能因為恐懼而努力達標,也可能根本達不到就乾脆放棄

父母要參與到小孩的生活中,瞭解小孩課業出問題的原因,例如是上課聽不懂、或沒確實複習、或看不懂題目等等。林晉如強調,掌握原因後,才有辦法幫助小孩,共同找出因應之道,真正解決問題。

 

原則2:別一直說教,一直說「不可以」;重點在示範,告訴小孩「可以」、正確的行為

當小孩犯錯時,大人總會說「你不可以這樣做」,但其實這效果有限,不如告訴小孩「你可以怎麼做」。

大樹老師說,如果小孩做了不適當的事情,影響到別人,或是造成破壞,重點是放在如何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小孩常常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此時就很需要大人的教導。

比方說,小孩在公共場所大聲尖叫,大人如果罵吼說「你給我安靜」,就是錯誤示範;可以在小孩耳邊輕聲問「你想說什麼呢」,小孩通常就會小聲一點的回覆。又例如,小孩關門太大力,大人與其罵,不如示範如何輕輕關門。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樹老師指出,三歲以前的小孩,需要大人做很多的示範,即使要說道理,也要夠具體,確保小孩能聽懂。 

例如,叫小孩「不要跑,慢慢走」,就很抽象,此時可以說「像蝸牛一像慢慢走」;又比方說,叫小孩「等一下」,但到底是要等多久呢?這時可以說「等一下,你唱一次《兩隻老虎》就好了」。

三歲以後的小孩,開始聽得懂道理了,重點就要擺在小孩有沒有準備好要聽大人說,大人得多關心小孩的心情、意願,多運用啟發式問句,免得親子間的對話淪為電話推銷般,大人自顧自地講,小孩老早就在心中掛掉這通電話了。

 

原則3:與其出手處罰,不如讓小孩面對「自然後果」,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希望小孩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小孩面對行為的「自然後果」,比處罰更有效。大樹老師說,如果小孩行為的後果是沒有危險、不會影響小孩身心健康的,就可以運用這一招。

比方說,小孩吃飯很慢或吃很少,大人可以限時,時間到了,沒吃完,就收掉,之後小孩可能會肚子餓,那就是沒吃飽的自然後果;讓小孩自己感受到「沒吃飽會餓」,比跟小孩說「你不吃完就不能看電視」或「你不吃完就沒有點心」更恰當。

又例如,不收玩具,就容易找不到玩具;不寫作業,就會被老師盯上;不收好書包,學用品就會丟三落四……。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會認為「不是故意的就不用處罰」,但有時即使小孩不是故意的,他的行為還是引發了一些後果,影響到旁人,還是要處理,例如,小孩打翻了水,就得自己擦乾淨。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樹老師建議,大人該做的是教小孩怎麼擦、怎麼用抹布,更積極一點,還可以教小孩怎麼樣比較不會打翻水。 

 

原則4:如果真的要懲罰,情緒要平穩、規則要清楚、要有宣導期、對事不對人,以「剝奪式懲罰」較妥 

如果大人還是覺得需要懲罰,才能處理小孩的負向行為,劉政宏建議,要留意以下這五件事情。

首先,是情緒要平穩。懲罰有些時候就是大人自身在宣洩情緒,確實可能會讓小孩因為害怕,不再去做某個不良行為,但這只是短效的;長期來看,不見得有教育意義,也不一定能幫助小孩建立新的良好行為,反而可能打壞親子關係,甚至讓小孩心生恐懼。劉政宏強調,大人得避免太情緒化、避免理智線斷掉。 

第二,規則要清楚。為了避免小孩根本搞不清楚狀況,罰則要具體明確,例如「寫功課時間如果超過一小時,休閒娛樂時間就會變少」,大人要先跟小孩溝通清楚「因為時間有限,功課寫太久,就會壓縮到能玩的時間」。

第三,要有宣導期。確認小孩搞清楚狀況了,再開始實施。

第四,對事不對人。為了避免破壞親子關係,要讓小孩知道,懲罰是針對特定行為,而不是針對個人,而且手足之間也要公平,別有差別待遇,免得引發更多紛爭。

第五,以「剝奪式懲罰」較妥當。處罰時盡量避免體罰,改用剝奪式的懲罰,例如減少小孩的娛樂時間、收走玩具等等,小孩比較不會太恐懼;劉政宏提醒,父母的姿態也別太高高在上,溫和但堅定會更有效。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原則5:多用「精神性」的獎賞,避免小孩物質慾望愈來愈高、內在動機愈來愈弱

在獎賞時,若是使用物質獎勵,執行上要特別小心,免得小孩物質慾望愈來愈高,內在動機卻愈來愈薄弱。

林晉如觀察到,有很多小孩很愛跟大人談條件,例如月考如果幾分以上,就要有什麼禮物,「而且還會討價還價,例如會嫌運動手環太爛,不想要,要平板才OK等等。說實話,從小到大,小孩要歷經很多次月考,家長能拿出多少禮物呢?這次送平板,那下次呢?」

小孩本來就應該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現在常見的情況,卻是小孩被物質獎勵驅使。林晉如說,父母若能更關心小孩的生活,只要看到有一點進步,就給小孩真誠的讚賞,會比一直給禮物更適當。

劉政宏說,懲罰或獎賞的內容,都要是小孩在乎的,才會有效,例如很多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玩樂時間的多寡,那父母就可以跟小孩談,倘若提早完成功課,就能增加玩樂時間;而多數小孩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態度,在小孩有好表現時,拍拍小孩、給個微笑或讚許的眼神,也都很有效。

 

原則6:讚賞的層次,要從「表面行為」提升到「內在特質」,有助於養成「成長型思維」

有些家長會擔心,常使用獎勵,反而會降低小孩的內在動機,對此,劉政宏說,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通常是「小孩原本就對某件事情很有興趣,大人還刻意用獎賞引誘」,才會把小孩原有的內在動機轉移到獎賞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例如寫作業、複習功課,小孩原本就不大有內在動機,這時如果給一些獎賞,驅動小孩去做,也並非壞事,「就像大人也有很多不想做的事情,做完後會犒賞自己一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除了多運用精神性獎賞之外,劉政宏提醒,在讚美小孩時,還可以把獎賞的層次從「表面行為」提升到「內在特質」。

比如說,小孩參加了某個比賽有好成果,讚賞別只著重在「成果好棒」,可進一步提升到「你有勇氣參加比賽,過程中有努力練習,好棒」;又例如,小孩完成某項功課,與其讚賞功課寫得好,不如讚賞小孩的專心、勤奮或自我要求高。

之所以要這樣做,劉政宏說,一來,成果是不可控的,二來,我們都希望小孩能有「成長型思維」,願意努力、也相信努力能讓能力增長,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多稱讚小孩的付出是最佳途徑。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教養 #未來Family #獎勵 #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