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文分享實踐正向教養心得,育兒不生氣秘訣:改變認知很重要!
漆黑的房間裡,兒子依偎在蔣偉文身邊沉沉的睡去,聽著他均勻的呼吸聲,那一刻蔣偉文突然很感動自己的責任重大,「不是孩子生下那一刻你變成爸爸,而是你這輩子都會是爸爸。」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蔣偉文)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知名藝人蔣偉文三十啷噹時,是個料理的門外漢,從未預料自己後來的人生會與料理緊密地扣連。因為在電視節目《吃飯皇帝大》中每集PK做料理,近距離地向各大名廚學習好手藝,這幾年前後共出版7本料理書,並以廣播節目《蔣公廚房》拿下金鐘獎主持人獎。
年輕時候的蔣偉文,對家庭沒有什麼憧憬,一度抗拒走入婚姻;對他來說,廚房比較像是茶水間,愈小愈好。
當他開始下廚之後,整個人脫胎換骨,「做菜可以磨練一個男生的體力、耐力和意志力,」蔣偉文說。你得有體力早起去買菜,擠在人群中討價還價;若是失敗了,得有耐力重做一次,不氣餒;另外,還要有意志力,不斷練習以精進廚藝。
同時,他對家的想像也變得很具體,下定決心走入婚姻、組織家庭。從原本對廚房不屑一顧、害怕有小孩,到堅持廚房是一個家庭的重心,蔣偉文很感謝老天爺厚待,在他準備好一切、40歲時當了爸爸。
因為心疼孩子,儘量在家開伙
料理,構築一個家的味道,更承載許多珍貴的回憶。蔣偉文開始做菜後,許多小時候的記憶慢慢浮上心頭。蔣偉文念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媽媽做糖醋排骨,誤把鹽當糖,變成鹽醋排骨,簡直難以下嚥,爸爸卻面不改色的說:「你做的糖醋排骨太好吃了,再多加點糖,就更完美了。」
除了創造餐桌上美好的回憶之外,料理其實也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只要時間許可,蔣偉文儘量在家開伙,若工作忙碌,就事先燉一鍋料理,方便快速上菜。之所以不辭辛勞地下廚,主要一個原因是,大兒子很容易過敏,只要吃到不對的東西就會起疹子。
大兒子3歲時,有一天半夜突然大哭,喊著「我好癢」、不停地抓癢,蔣偉文當下很心疼也很愧疚「我怎麼把孩子養成這樣」,於是他開始一邊做菜,一邊詳細記錄放了什麼食材和調味料,降低孩子的過敏情況。
當爸爸是一輩子的責任
在當爸爸以前,蔣偉文以為會像電視劇演的那般,剛誕生的嬰兒小手握住你的指頭,眼淚立刻掉下來。他記得自己當時雖然很開心,「哇!我是爸爸了」,但內心有點不知所措,感受很複雜。
蔣偉文於是開始學著怎麼當爸爸,幫兒子換尿布、拍嗝、陪玩,十分稱職。直到兒子4歲多,有一天他做惡夢,跟爸爸說:「你陪我睡,我會做一個好夢。」漆黑的房間裡,兒子依偎在蔣偉文身邊沉沉的睡去,聽著他均勻的呼吸聲,那一刻蔣偉文突然很感動、感受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不是孩子生下那一刻你變成爸爸,而是你這輩子都會是爸爸。」
身為2個兒子的爸爸,蔣偉文花很多的時間陪他們。孩子喜歡看卡通、玩PS5,他會陪孩子一起看、一起玩;30分鐘的卡通至少陪他們看15分鐘,了解他們喜歡的是什麼,「要和孩子對話,必須先了解他,」蔣偉文希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爸爸陪伴的快樂記憶。
蔣偉文尤其重視陪孩子運動,如游泳、玩蛇板、騎腳踏車等。孩子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或是跌倒受傷而想要放棄,只要能堅持下來、創造成功的經驗後,日後遇到挫折時,例如:字寫得不好看感到氣餒,蔣偉文會鼓勵他,「只要多練習,就像騎腳踏車一樣一定能學會的。」
貓爸加上虎媽,是絕佳的育兒拍檔
蔣偉文和太太兩人的育兒風格截然不同,蔣偉文是走溫和路線的「貓爸」,太太則是嚴格要求的「虎媽」。
蔣偉文笑稱,自己的廚藝之所以能夠不斷精進,太太可說是最大的推手。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她,指定蔣偉文做一道椰汁魚片作為情人節禮物;從沒下過廚的蔣偉文興沖沖的做出料理,結果她吃了一口就吐出來,說「怎麼那麼難吃」。
之前蔣偉文做福建炒飯,太座嫌他蝦仁切得太小、吃不到叉燒、勾芡湯汁太少,「這在以前,我會覺得你是不是想吵架?後來就知道,她只是誠實,你以為她是奧客,其實她是好客人,願意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蔣偉文說。
兩人升格當爸媽後,初期常因孩子的教養而有摩擦。蔣偉文容易心軟,孩子事情沒做好,他會放水,給孩子機會,「你現在不行,那就下次再來。」但太太比較嚴格,堅持孩子要達到目標、把事情做好。
蔣偉文認為,「妳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孩子才這麼小。」太太則認為「你為什麼那麼愛放水,搞得我像個壞人一樣。」夫妻倆因此意見不合。但後來他們發現,兩人其實是絕佳的拍檔、發揮互補作用,蔣偉文說:「太太的嚴格,塑造孩子追求堅持;我的放水則為孩子帶來一點喘息空間、多一點機會再努力看看。」
當太太在教兒子時,蔣偉文會離開現場,「不忍心聽孩子被罵,」之後再安慰、鼓勵孩子。像兒子被媽媽罰寫生字20遍,孩子邊哭邊寫,蔣偉文安慰、同理他,「你現在手一定很酸」、「媽媽叫你寫那麼多遍,是想讓你的字變得更好看,就像玩蛇板,你摔很多次後終於學會了,只要願意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蔣偉文)
努力讓自己變成更好的爸爸
蔣偉文是看著爸爸的背影,學習怎麼當爸爸的。蔣偉文說:「我為什麼是貓爸?因為我爸就是這樣的人呀!」在他印象中,爸爸幾乎沒講過什麼重話,不管是考試考不好或是做錯事,爸爸甚至不太罵他,只說:「你可以做得更好。」
從小到大,蔣偉文記得爸爸只打過他一次,至今難忘。小學4年級時,他在家撿到爸爸掉的1千元,到學校福利社買一大堆東西請同學吃,同學前呼後擁、好不拉風。弟弟回家後跟爸爸說,事情東窗事發,爸爸氣得不得了,拿衣架揍他一頓。事後爸爸一邊幫他擦藥、一邊掉淚,覺得自己沒有教好小孩。
除了有父親作為典範,蔣偉文還有一個厲害的顧問、可隨時諮詢,親子教養專家羅寶鴻正好是他的大學同學,兩家來往互動密切;蔣偉文不時向羅寶鴻請教孩子的教養問題,羅寶鴻教他如何正向教養,他教羅寶鴻太太如何做菜。
蔣偉文曾問羅寶鴻:「為什麼不能打小孩或威脅、命令小孩呢?」他小時候被打一次,以效果來看,蠻有用的。羅寶鴻說:「打小孩或恐嚇、威脅小孩,看似有效果,100個人被打可能97個沒問題,但你無法確定孩子不會被打出問題或造成反效果;如果有更好的方法,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在專家的指導下,蔣偉文積極地實踐正向教養,多說正向語言,不威脅、恐嚇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做教養,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儘量做到快發脾氣時,只罵他幾句,如果發現自己控制不了情緒,會跟孩子說『我現在太生氣了,我晚一點再跟你說,』請孩子進房間,或是自己離開現場。」
蔣偉文說自己現在平均10次裡有3次可能控制不住,會對孩子生氣、兇他,但他後來也會原諒自己,因為這代表自己平均有7次是成功的。事後他會跟孩子道歉,「爸爸今天對你很兇,爸爸下次會努力不要這樣子,」和孩子約定,我們一起努力變好。
蔣偉文分享自己提高「成功機率」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認知。「當孩子做錯事,像是打破玻璃、考試考爛、暑假作業拖到最後一天才寫,大人當然可以生氣,但如果你認知到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就比較不會發脾氣了。不然你什麼時候要教他呢?」
希望孩子善良和學會堅持
蔣偉文常畫畫、記錄兒子的童言童語和親子相處過程,去年並舉辦「Jackson & DiDi 日常家年華」插畫展。蔣偉文說,8歲的大兒子Jackson和5歲小兒子Leyton的個性十分不同,小兒子比較外向、容易衝動,大兒子遇挫折容易放棄。蔣偉文舉辦個人插畫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想教兒子學會堅持、不要放棄。
蔣偉文特別帶著孩子一起出席畫展,現場來了許多媒體和貴賓,場面盛大。他特別趁機教孩子:「爸爸以前畫圖畫得不好,但每天畫就可以不斷進步,想要把事情做好就是要不斷的練習,就算是天才也要練習。」
蔣偉文說,從小父親對他沒有太大的期望,不期待他出人頭地或大富大貴,當他決定要走演藝圈時,父親對他說:「我真不希望你太紅」、「一個人要做到頂尖、最強或最紅,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許會因此過得很不快樂,爸爸希望你工作做得快樂、錢夠用就好。」
這段話影響了蔣偉文,他對2個孩子也沒有太深的期望,「我希望他們是善良的人」、「人生快樂的來源是,懂得知足和為人善良;若能善良,快樂也就不遠矣。」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