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學齡前最重要的事!幼教系教授2提醒,讓孩子愈玩能力愈精進
「遊戲就是孩子的學習。」當孩子全心投入做某件事,建議大人千萬不要說「你做不到」或「你怎麼可能…」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孩子的表現絕對會讓你感到驚奇。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北市大實幼))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玩中學、做中思」;遊戲不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份,更是培養各種能力的最佳途徑。
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長期研究幼兒教學、幼教政策,曾受教育部委託拍攝一系列「幼兒園好好玩」統整教學影片。她有感而發的說:「別看學齡前的孩子小,他們表現出來的能力讓很多人驚艷,」像是設計骨牌機關遊機、用積木搭出城市地標建築,甚至是設計桌遊,真正做到「玩出素養、玩出能力」。
幼兒園的學習涵蓋4個P
學齡前孩子「玩」的複雜程度,遠超出大人的想像。林佩蓉指出,幼兒園的學習大致涵蓋4P,而這也正是未來人才所需要的素養和能力。
第一個P是Passion熱情。從孩子的興趣切入,興趣可以引發動機和熱情,如此一來,學習才有續航力。
第二個P是Project專案。透過專案任務,孩子深入地研究主題、經驗可以深化。
第三個P是Problem Solving問題解決。孩子進行任務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跟問題,如何不斷摸索、找出解決方法和策略,十分重要。
第四個P是Peers同儕。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要團隊合作。
學齡前的孩子在遊戲中學習
「遊戲就是孩子的學習,」林佩蓉特別介紹幾個精彩的幼兒園教學案例;這些內容並非教師一開始設定好的,而是孩子一邊做一邊發現問題,在老師帶領下,慢慢愈玩愈深入,愈學愈多。
案例1 用木頭做出會動的挖土機
位於宜蘭山上的幼兒園,孩子用木材創作、製作玩具。有孩子對挖土機很好奇,師生一起上網找影片、了解什麼是液壓原理,而後自己測量、鋸木頭、釘釘子,做出會動的挖土機,不僅挖斗會工作,還能載著2個小朋友前進。
「什麼是創客?這些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創客精神,」林佩蓉說,他們不只有獨特的創意,而且能夠熟練地操作鋸子、鎚子、鑽孔機等工具,運用所學的測量、機械等概念,實現自己的創意,表現遠勝許多小學生。
案例2 用KAPLA積木蓋出城市的地標
位於台東市的幼兒園,孩子運用小木片積木kapla,蓋出多個地標建築物;以幼兒園為中心點,包括:海端車站、天后宮、池上車站、豐里橋等地標,且有相對應的方位概念,團隊合作創作出超大型的作品。
林佩蓉指出,想要成功搭建,需有數學和力學概念,如高低斜面、等高、中心點、平衡、幾何形狀等。「搭建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材料薄,所以立起來很容易倒塌、失敗,」除此之外,還得想辦法蓋出特殊造型的建物,如:天后宮屋頂的「燕尾屋脊」、兩端往上翹起,十分不易。
大人不要輕看玩的力量
林佩蓉強調,「play is very powerful,大人不要輕看玩的力量。」一般來說,2至3歲孩子可以專注約10分鐘,4至6歲的孩子大約15至20分鐘,可是這些孩子做的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儘管專案(project)很困難,但他可以持續一、二周,甚至一個月以上。
「在這個滾動的過程中,孩子全方位地培養了挫折容忍力、專注力、問題解決、計劃思考等能力,這不就是素養嗎?」
很多家長以為,遊戲和學習是分開的兩件事,玩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寧可孩子多加練習讀、寫、算。但其實,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遊戲和學習根本是同一件事。
林佩蓉指出,玩是「有層次」的。孩子從隨意玩、到有目的和意圖的玩,再到有計劃的玩,大人必須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當他遇到困難,家長要願意陪伴他、支持他,甚至進一步陪他一起解決問題,「孩子過了那個『坎』,他的動力會更強,且變得更堅強,覺得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他強大的心理素質自然會慢慢出來了。」
幼教專家給家長的2個提醒
許多家長常不自覺地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林佩蓉提醒家長注意2件事,細心呵護孩子愛玩、想玩的天性:
提醒1 別跟孩子說「你做不到」或「怎麼可能」
現代孩子接觸3C的時間,大幅提早;學齡前孩子動最多的是手指頭,滑手機和平板十分俐落,動手做的經驗實在太少。林佩蓉鼓勵家長,凡事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做看。
以宜蘭山上幼兒園孩子做木工為例,他們為混齡的幼兒園,3歲就可以做些簡單的木工、釘釘子等,5歲的孩子會使用鋸子、鑽孔機。
聽到讓孩子做木工,可能很多大人第一個反應都是,「這樣安全嗎?會不會危險?」。但其實「學會使用工具,才能夠實現創意。」與其一直擔心孩子操作危險、禁止使用工具,大人要做的應該是,孩子如何正確、安全的使用工具。
當5歲的孩子說他很想要做會動的電動車,開始研究車子到底是怎麼動的、如何轉動方向時,老師的反應是:「那你想要做哪一種電動車」,而不是說:「不行,你怎麼可能做電動車?」無情的澆熄他的熱情和學習動機。
林佩蓉建議,大人千萬不要說「你做不到」或「你怎麼可能…」。在她輔導幼兒園的經驗中,很多老師原本都不知道,原來小孩可以做到這麼多的事。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北市大實幼))
孩子愈玩,能力愈精進
不管是老師或父母,遇到自己不懂或沒做過的事,只要跟孩子一起研究、一起玩、一起學就好。大人對孩子說:「我也沒做過,我們一起研究、查查看怎麼做,」就是在示範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網路上什麼學習資源沒有?只怕你不學。」
「只要父母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孩子的表現會讓大人感到驚奇。」林佩蓉說。
孩子一開始做挖土機,是用繩子去連結挖斗,發現可以拉回來、但推不回去;後來改用鐵絲,但運作還是不流暢;最後改用透明的水管,問題就解決了。
林佩蓉指出,這些孩子就像小小工程師,經歷完整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從最初的觀察、構想、提出企劃,而後思考、找出可執行的方法,再到發現問題、不斷改良和解決問題,到最後實現創意。「整個過程中,孩子愈玩,能力愈精進。」
提醒2 給孩子開放性、鬆散的材料
林佩蓉表示,幼兒園提供的都是「開放性」的材料,像kapla積木可以玩骨牌、蓋房子,玩法不限定,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怎麼玩、玩什麼、跟誰玩。
這個大原則也很適合沿用到家庭裡。像是紙箱、廢紙、寶特瓶等回收物就是很好的開放性材料,善用這些素材,諸如用紙摺船、摺飛機,也可以玩出創意。
林佩蓉舉例,有孩子用寶特瓶做船和潛水艇。他研究後發現,若把瓶子裡的空氣抽出來,它就會往下沉;空氣灌進去,瓶子自然就會浮起來,甚至還做出瓶中瓶。
另外,「鬆散材料」(loose parts)也是很好的素材。林佩蓉表示,鬆散材料大致分為兩種:①大自然裡的葉子、種子、石頭等。②回收物如蚌殼,吃完洗淨後晾乾,也是很好的創作素材。
簡單來說,鬆散材料就是可以自由發揮、組合、重新設計、鋪排的素材。林佩蓉說:「鬆散材料一點都不花錢,大自然俯拾皆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變成藝術家。」
像是有孩子,在學校撿了銀杏樹的葉子,覺得顏色很美;他將銀杏葉貼成芭蕾舞者的裙子,創作出一幅美麗的拼貼畫。還有孩子用球果、蚌殼、相思豆,做出貓頭鷹,完成獨一無二的創作。
過去,幼兒園大多提供蠟筆和彩色筆,鮮少有水彩,因為清理麻煩。林佩蓉建議,家長不要怕麻煩,「讓孩子玩水彩,你會發現色彩極具魅力,且孩子的創意無限。」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