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怎麼不見了?3要點+3引導方法,教你與孩子談論生離死別

1 / 1

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的魔法,每一個人都勢必會經歷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而在我們的生命抵達盡頭之前,也總會經歷過幾次與親人、朋友或寵物的生離死別,但是對年幼無知的小小孩而言,「死亡」對他們仍然是非常陌生且抽象的概念,大人往往也會下意識地避免去和孩子談論死亡。然而,若真的在孩子年幼時就遇到親人逝世,而必須要和孩子談論死亡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免費 傷心, 哀思, 哀悼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圖庫相片 免費 傷心, 哀思, 哀悼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圖庫相片

(圖片來源:Pexels)

 

各年齡孩子對死亡的概念與反應

各年齡的孩子,依據認知發展程度不同,對於死亡的概念理解以及看法也會有所不同。根據瑞士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時期,我們可以依照這四個時期,大致分析孩童對於死亡的了解程度以及哀傷反應:

 

一、感覺運動期(約0-2歲)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所有消失在眼前的東西就跟從世界上蒸發沒兩樣,因此完全不了解死亡的概念,但若逝世的是主要照顧者,孩子可能會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產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二、前運思期(約2-7歲)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死亡開始有了一點概念,但還沒有通盤了解。他們可能會認為死亡是有機會復活的,因此會出現明知親人逝世仍持續尋找逝者的情況。在面對這類事件時,孩子也可能會表現出焦慮、黏人、鬧脾氣或是退化行為。

(圖片來源:Pexels)

 

三、具體運思期(約7-11歲)

進入具體運思期的孩子,已經能明確理解死亡的概念,也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但通常認為死亡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或是老人才會面臨的,並不認為自己或是身體健康的家人也有可能會因故死亡。此年紀的孩子在面對親友死亡時,可能也會產生退化行為,或是專注力下降、自我封閉等反應。

 

四、形式運思期(11歲後)

11歲後的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已經接近成人,能夠了解世界上的所有人無論身體狀況或年齡多寡都有可能會面臨死亡,也能掌握對於死亡的因果關係。在面對親友的死訊時,表現也和成人相近,像是沮喪、食慾不振、話變少等等。

免費 悲傷的孩子靠在木椅上的特寫照片 圖庫相片 免費 悲傷的孩子靠在木椅上的特寫照片 圖庫相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來源:Pexels)

 

如何告訴孩子親人逝世的消息?

親人逝世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這也令我們感到難以對孩子啟齒,但「死亡」其實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也是孩子人生中的必經課題,我們始終還是要讓孩子了解這件事的!以下提供三個重點供大家參考:

 

重點一、如實敘述

當大人不曉得如何告訴孩子親人死訊時,經常會以「永遠睡著了」、「去很遠的地方了」等委婉的詞彙來解釋,這對大人來說或許一聽就明白,但對小小孩來說非常難以理解,只是造成孩子更多的疑惑:為什麼阿公只是睡覺而已就再也不會醒來了?為什麼阿嬤要去很遠的地方?他不喜歡我了嗎?

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是生而為人必須得了解與經歷的,不需要特別避諱和孩子談論,使用一些委婉的詞彙,對孩子來說不只沒有任何好處,還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疑惑、焦慮,或是對於死亡產生不正確的認知。

免費 穿黑夾克的男人站在墳墓前 圖庫相片 免費 穿黑夾克的男人站在墳墓前 圖庫相片

(圖片來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重點二、不要阻止孩子問問題

對於死亡,孩子可能會有很多的好奇而不斷發問,大人總是會覺得孩子不需要對於死亡了解得太深入,因而阻止他們問問題,但這樣的做法不只無法幫助孩子建立對死亡的正確認知,還會讓他們的疑惑越來越大、覺得死亡是不應該談論與面對的話題,也可能影響到未來孩子對於其他議題的討論意願。

 

重點三、大人可以表現出悲傷

當親友離世時,我們雖然不想讓孩子發覺,但仍可能會在無意中便表現出失落、傷心、憤怒或是焦慮等情緒,而對於感受敏銳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情緒表現可逃不過他們的法眼。當孩子問起時,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回答「媽媽沒事」、「爸爸沒有不開心」,孩子可能會認為「是不是我有做什麼讓爸爸媽媽生氣的事情?」而產生壓力,盡可能正面面對並誠實和孩子訴說你的心裡感受會是更好的做法,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情緒覺察與表達的練習機會。

免費 人, 哀思, 回憶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圖庫相片 免費 人, 哀思, 回憶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圖庫相片

(圖片來源:Pexels)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親友的死亡?

方法一、繪本引導

對於小小孩來說,想讓他們了解某件事,繪本引導一直都是一個很不錯的做法。以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如何面對生離死別,相較於促膝長談來說也較為輕鬆,若是你仍對於和孩子談論死亡感到彆扭、尷尬,就試試看繪本引導吧!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推薦繪本可參考文末延伸閱讀

 

方法二、以正向的概念訴說

小小孩對於親友死亡這件事,有時候會產生不正確的因果連結,像是「阿公今天突然過世,一定是因為我昨天沒有聽他的話」,因此,我們可以從正向的概念切入,像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雖然親人過世了,但是他再也不會覺得身體會痛,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

 

方法三、個人信仰的解釋

在如實與孩子解釋親人的死訊後,我們可以依照個人信仰,跟孩子說「外婆以後會在天上保佑你平平安安」、「爺爺現在很開心,跟著菩薩修行去了」等等說法,有助於降低孩子對於親人死亡的哀傷感。

免費 藍色和白色的天空與星星 圖庫相片 免費 藍色和白色的天空與星星 圖庫相片

(圖片來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所有人都會衰老死亡,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我們生而為人應有的基本常識,不需要避諱與孩子談論,對死亡的概念認知越完整,孩子也會越懂得去珍惜生命喔!

 

【延伸閱讀】

爸爸去哪裡了?10本熱淚盈眶的「兒童繪本」推薦,教孩子如何面對分離和死亡~

每天去幼稚園都崩潰!「分離焦慮」好嚴重怎麼辦?緩解焦慮7妙招+3地雷通通教給你!

寶寶「分離焦慮」很嚴重怎麼辦?常玩這5種小遊戲,大幅降低寶寶焦慮感!

 

波波媽咪兒也有IG帳號啦!趕快手指一動加入我們:@popmama_mag

還有臉書粉絲團也別忘囉~~歡迎一起來這個小天地吸收媽咪的流行新知,偶爾一起抱怨豬隊友和餓婆婆!>> 波波媽咪兒FB粉絲團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撰文編輯 #Lexie

#幼兒 #幼兒認知 #引導 #死亡 #生離死別 #繪本 #親人 #認知發展